7月15号的晚上。
九点多了。灯火渐暗的上海大连路上。
“连博汇”——上海精食文化广场的各个商场刚刚落下闸门。
劳累了一天的长盛公司的员工们刚刚回到各自的宿舍准备休息。
这时,公司副总杨帆女士每天的安全检查正在进行。
当她走到商场东边的台阶前时,一个影子在新建成的标志性建筑物前游离。
他在做什么呢?杨总走过去。
光线虽然有点暗,可是分明看到一个标准的农村男孩儿。
他刚把建筑物上的绳子解下来,长长的一团,还挽在手里。
杨总问:你把这些绳子解下来干什么呢?
尽管路灯模糊,杨总还是可以看清楚:这是一张非常稚嫩的黑黑的小脏脸。
男孩儿丢下绳子,“卡擦”一声把一个小东西装进裤兜里。
直觉和听觉告诉杨总:这是一把小刀折合的声音。
这孩子是在割绳子。他要把这一大卷一大卷的绳子割下来,无非是卖钱。
杨总没有象平常抓小偷那样去呵斥,去打110。
她对男孩儿说:你把绳子再缠回去。赶紧离开吧。
小男孩儿没有反抗。也没有象有些小流氓那样:你管哩?走你的!吃多了撑的?管什么闲事?!
弄不好,杨总还会遇上刀光剑影。
这个小男孩挺乖的,好象知道自己做错了事,
把长长的绳子重新缠在建筑物上。
缠好了,他却没有意思离开。坐在台阶上,抱着双膝,把头埋在之间。
杨总说,你走吧。天黑了。
小男孩不说话,也不挪不动。
杨总明白了,这是个流浪的孩子。
那孩子不走。和杨总沉默对峙。
于是杨总就给公司的吴总打了个电话。想把那一团一团的绳子收回去。等用的时候再拿出来。缠在这里是不行的。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嘛。杨总想。
在等待的时候,杨总就小心地问男孩儿:你家在哪里?
小男孩儿一直是闷着头和杨总对话:安徽。
你跑到上海干什么来了?
找工作。
找到了没?
找到了。在酒店给人家打工。三个月了,工钱老板说都给劳务介绍人了。
可怜的孩子。杨总心里泛起一丝的怜悯。
那你在上海还有亲戚没有?
没有。
你晚上住哪里?
沉默。
这孩子肯定是没处去了。杨总问:你饿不饿?我带你去吃点饭?
我不饿。我不去。
就这样。小男孩儿坐在台阶上与杨总继续默对。
很快,长盛公司的付总来了,黄经理、王经理、公司保安兀来了,后勤上的韩师傅两口,纷纷从不同方位聚集过来。
这就是长盛公司的团队精神。杨总刹那间感动。
付总和几个经理很耐心地和小男孩儿交流后,付总说:必须给110打电话,送这个小孩儿去救助站。
在等待110时,付总问小男孩儿有没有身份证。
小男孩儿把自己的身份证拿了出来说:有。除了照片是真的,全是假的。
说完,他把身份证在地上摔了一下,用声音来证实是那是假的:真的身份证不是这样的声音。
这小男孩儿还懂这个?杨总心里一惊:身份证还可以用声音来鉴定?
韩师傅两口一听是安徽老乡,拿出了身上仅有的20元钱:孩子,给你20元钱,你要是饿了,渴了,到超市给自己买点。你要是回去,我给你卖张火车票送你回去。
韩师傅的媳妇补充了一句:我们送你去火车站。
小男孩儿说:我不回。
110来了。要了付总电话和身份证。
因为付总是报警人。
警察开始检查小男孩儿:身上都有啥?裤兜里都装的啥?
警察还是挺专业的。
小男孩儿左右裤兜都掏了,一个手机,一个钱包。钱包是瘪的。
那个小刀呢?杨总希望小男孩儿把她怀疑的东西拿出来。
警察检查了小男孩儿随身带的一个塑料包,里边是几件衣服。
警察说你多大了,小男孩儿说身份证有年龄。97年生。
身份证上是94年的。警察说:看身份证你已经是成年了。你有自主权。是回家还是继续在上海?你自己决定。
这孩子不说话了。
他是97年。97年还是个未成年。付总对警察说。
警察就低头问小男孩儿:有父母没?
有。父母离婚了。
有爷爷奶奶没?
没有。
有外公外婆没?
有。
警察不再问了:那你跟我们去救助站吧。
小男孩儿不想去。
韩师傅急了:孩子,你赶紧跟上警察叔叔去吧。你不敢在这里一个人。说着韩师傅伸手去拉小男孩儿。
长盛公司的其它几个在场的领导都急了:你不赶紧跟上警察叔叔走。老坐在大街上怎么行呢?
是啊,要是遇上坏人你咋办哩?
小男孩儿终于站起来了,上了警察叔叔的车。
看着远去的110,大家悬了半天的心,终于放下了。
虽然很疲惫,但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这时,杨总看看表,离晚上十点只有一刻钟了。
上海长盛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31295号-1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1165号
服务热线:400-921-3318 021-35304693 021-3530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