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盛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Shanghai Changshe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新闻中心
千年古镇——吴城镇
来源: | 作者:pro390250 | 发布时间 :2017-12-01 | 172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千年古镇——吴城镇


吴城,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千年古镇。她辉煌的过去,曾使世代吴城人引以自豪,如今她作为“珍禽候鸟王国”被世人谓之“世界第八大奇观”、“中国第二长城”,再度饮誉海内外。                           

    吴城镇位于永修县东北部,鄱阳湖西汊,东经115°55′至116°02′,北纬29°07′至29°14′。分别与星子、共青城、都昌、波阳、余干、新建六县区交界。距永修县城33公里,距南昌市90公里,距九江市120公里。全镇面积368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5个行政村、1个水产养殖场、1个渔业捕捞队、1个移民小区和1个居委会,共9个村级单位。

全镇是以平原为主的滨湖丘陵地区,河流、湖泊、洲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丘陵山岗仅占三分之一。最高点松门山海拔90.9米,最低点16.5米,一般海拔30米。

镇内有二处江南罕见的独特地貌,一是吉山、松门山两座相互毗邻、东西相连,各近10 平方公里的水中沙山。象一条盘旋的巨龙,将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分为南北两段;二是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这也是世界六大重要湿地之一,有草地面积60余万亩,其中草洲面积近20万亩,大小湖泊溪流星罗棋布,镶嵌在草洲湿地当中。每当秋冬季节,水草丰美,碧草蓝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人们对江南草原的由衷赞叹。

吴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有耕地7700 亩,水面40余万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吴城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热镇,近二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她以会馆文化、庙会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灿烂的文化,美丽而神秘的珍禽候鸟会八方游客趋之若鹜,2006年,在江西最美的乡村游景点评选活动中,吴城入围前十五强。吴城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历史上这里富商巨贾云集,造就了吴城人善贾的天才和百折不饶的闯劲。吴城商人遍天下,吴城人喜欢到外面闯天下。如今,仅在外从事糖果业生产的老板就达300多家,遍布广东、福建、湖南、云南、贵州、河南、陕西等几个省。钟灵毓秀、文采风流,古有曾任曾国藩幕僚的安徽巡抚吴竹章,近有才女章亚若。因与民国要人蒋经国的一段风流史话,至今仍让人们怀念叹息不已。

1. 历史沿革

“孙钟种瓜,史慈筑城,海昏淹没,吴城镇兴”。

吴城,原名吴山。公元前,这里不过是一簇小山岳,山岳的四周有大片沙洲地,不少瓜农在沙洲地种瓜为生。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富阳)有一大富豪名叫孙钟,雇了很多佃农在这里种瓜收籽,不久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驻守海昏县城,史慈以练水军为名,在距海昏(今芦潭)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又沿赣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华歆离去。太史慈走后土城逐毁。

据《新建县志·望湖亭记》载,吴山乃“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三国统一,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废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县志》),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人家就近迁徙。于是吴山这边居民骤然增加,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步发展成一个码头转运及手工业加工的大集镇,从此,吴山易名吴城。

南北朝时的吴城纳入陈国西昌县版图。宋太平天国六年(公元981 年)政区变动,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新建县志》)。到了清末,南昌城设府,吴城设二府衙(现名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即:济川坊、来苏坊、福尼坊、后显坊、里仁坊、前显坊。当时的南昌城也只有十个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有“三十三联保”。1954年吴城划归永修县管辖。

2. 赣鄱名镇

吴城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赣江、修河、饶河穿境而过,水陆十分畅通。沿内河直达全省各地,经鄱阳入长江,可抵皖、浙、苏、沪、鄂、湘、川、渝等省市。自汉晋以来,一直在中原南北官道(鄱湖——赣江——大庚岭——北江)的水运码头。宋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客货运量迅猛增加,使其成为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海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史称为“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吴城进入鼎盛期,口岸转输的经济功能已超过省府南昌,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与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的河口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

发达的商运给吴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红米饭,十八年洪水没上堪”。街区“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格局渐趋形成。这八码头是:大码头、中码头、下码头、全楚码头、杨泗码头、五显码头、司前码头、水浒码头。九垅为汤家垅、百叶垅、樊家垅、骆家垅、香菇垅、茶叶垅、鲤鱼垅、东垅、西垅。十八巷为丁家巷、宋家巷、邹家巷、赵家巷、打狗巷、二八巷、石头巷、杨家巷、胭脂巷、 茅巷、挑水巷、摸乳巷(铁巷)、牛市巷、老丁家巷、陶家巷、筷子巷、陈家巷。著名的街道有上街头、下街头、豆豉街、后河街、万寿宫等,其中以豆豉街最繁华,人们比之为南昌的“洗马池”。全镇有布匹、百货、南杂、纸行、药业、盐业、木行、烟业、麻庄以及京果、文具、灯笼、银楼、粮食、豆麦行、酿酒作坊等大小店铺上千家。清晚期,吴城是江西木材外运的最大集散地,在“茶、木、盐、纸、麻”五大行业中,木材转运对吴城商业支撑的作用最大也是最长久,始终为“商品过境大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外国资本很快涌入吴城,“美孚”、“亚细亚”、“福丰”等诸家“洋油”公司先后在吴城开业,规模最大的福丰煤油公司还把分公司设在南昌。往来吴城与南京、上海、武汉及九江、南昌之间的大小轮船也很频繁,最大的海船可装三票监(每票监为二万五千袋),计七万五千袋。

公元1925年,江西第三大火力发电厂(赣明电灯公司)在吴城落成,使吴城成为鄱阳湖畔最先亮起电灯的地方。特别是每当夜幕降临,镇上戏园人头攒动,酒店觥筹交错,赌声通宵达旦,青楼嫣笑阵阵,使吴城成为喧闹的不夜城。

3. 会馆文化.

随着经济的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客和商人为了集会、寄寓、联系业务、解决纠纷和储存货物的需要,纷纷在吴城大兴土木,兴建同乡会馆。最盛时,全镇会馆达48 座之多。较著名的有:全楚会馆(湖南、湖北)、山西会馆、广东会馆、浙宁会馆、福建会馆、徽州会馆、麻城会馆、吉安会馆、抚州会馆、武宁会馆、奉新会馆、都昌会馆、龙南会馆、建昌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这些会馆规模巨大、工艺精巧、雕梁画栋、叠额飞檐,富有各地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全楚会馆纵深七进,前门在樊家垅街,后门延伸到黄土水运码头。内有水池、假山、花园和接官亭。会馆大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显得气势恢宏,镶嵌于吉安会馆门前的“理学名臣”四个遒劲大字至今熠熠生辉。

各会馆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异地风俗民情也极大的丰富了吴城的本土文化。坐落于繁华地段豆豉街中部的徽州会馆,每遇朱熹生日或午节之时,该会馆均要张灯结彩,锦绣的桌帏及椅子排列整齐,大殿正中神龛上的朱熹神像前摆满了燃着的大小香烛,照得屋内灯火通明,烟香袅绕。福建会馆供有天后娘娘的神位,山西会馆供有关羽神像,每逢这些神过生日,同乡人聚集到会馆中大祭和会宴数天,请外地戏班唱几天大戏(管内建有戏台),届时几天几夜灯火不熄,鼓乐喧天,围观者众多,热闹非凡。饮食文化方面,广东会馆的狗肉,福建会馆的海菜也很有名气。

但是,1939年3月,日军的一把大火烧了七昼夜,街区70%房屋化为一片瓦砾。大多数会馆也沦为废墟。现仅存吉安会馆、武宁会馆二处。

4. 庙会文化

庙会是古老吴城一大特色,虽然它蒙上了一层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产生的必然性。庙会在吴城由来已久,全镇有庙、寺、庵、阁、宫40余座。香火特别旺盛的有聂公庙、伍显庙、令公庙、万寿宫、观音阁、太子庙、张飞庙、雷祖坛、火神庙。除此之外还有东狱庙、白马庙、水王庙、康公庙、财神庙、哪咤庙、瞳子庙、药王庙、冥王庙、社公庙、地母庵、天花庵、仙坛、经堂寺等。

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些显赫一时的寺庙已不复存在,但其地名仍沿袭至今。据老人回忆,庙会每年进行一次,三五天、十几天不定。规模最大最热闹的首推聂公庙、武显庙、令公庙三大庙会。时间从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拜菩萨”开始,至端午节“游过神”,送走“花船”才告结束。其过程大概是先朝香,即全镇人家自带拜香凳,怀抱小小的纸人(又叫阴兵),轮流去三大庙朝拜,到了庙门前,七步一拜地拜上庙前门,又上十八级石阶拜进前殿,由前殿拜上大殿又要上三十三级石坡,名曰: “脱出十八层地狱,上三十三层天。”大殿前方是一个很大的露天场,挤满了朝拜的人。爆竹声声,烟香袅袅,钟鼓隆隆。庙外的野地上则摆满出售各类小商品的摊贩和卖小吃的。晚上,庙前殿的戏台上都要演戏,殿中灯火通宵达旦。大殿前侧停放那艘特制的大木船,名曰:“花船”,船上扎了很多彩绸。朝香的人群朝拜上香后把小纸人捧上“花船”,庙会接近尾声。

最后是“游神”。庙旗领先,后面四人捧四管大长号吹得呜呜地响,八人抬八块书有“肃静”、“回避”字样的大红匾,后面便是二十余人用多根竹杠穿扎好抬的那艘“花船”。船后是两人抬一面特大鼓,一人手持鼓槌专司打鼓,另一个用条较硬的竹鞭插在后腰向前弯曲地挑着一面大铜锣,用布扎实的槌头敲打,边打边唱。再后面是十余副八人抬的大轿,轿中是各庙中的菩萨。一行游遍全镇主要街道,中途到大户门口“歇标”,户主用三牲祭礼敬奠一番,将菩萨抬回庙,“花船”则抬去江边火化,叫做“送船”。三大庙会每年如此。

八月朝香是吴城由一大盛事。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中秋,附近星子、都昌、鄱湖、永修等县的民众都要来吴城朝香,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南昌西山万寿宫。他(她)们每人胸前都围上写着“万寿进香”字样的黄红锦缎,敲锣打鼓结队而来,随身所带的还有贡品(当地的特产)。每年都会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如星子县有一年贡来一个六十斤重的大红薯,浮梁县贡来整个万寿宫牌楼上的大瓷画砖,外国人看了赞不绝口。

5. 特色民俗

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水乡吴城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全镇男女老少打扮漂亮吃过粽子糕点后,就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兴致勃勃地观看各庙会的龙舟赛。此时的江面早已停泊着数十条狭长的龙船,船头距水面数尺,船尾高翘出水面,船身用彩漆涂画成鳞状。船的两侧分坐着十几个赤膊短裤,腰系红绸带,手持短木浆的健壮男汉。竞赛进行时,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浆听鼓声而起,听锣声而划,节奏逐渐加快,满江都是“咚”!“嘭”!“咚”!“嘭”!的响声。望湖亭上下站满了观看的人群,亭的周围不少店家摆满了桌椅做沏茶、饮水、吃食生意。待龙船接近比赛终点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雀跃。优胜者由庙会主持人发给红、黄龙旗插在船头,人们才尽兴散去。

闹花灯也是吴城特有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每到傍晚时分,全镇大街小巷装灯结彩,大户人家红灯笼高挂,围堵观看滚龙灯、蚌蛤灯、狮子灯、彩龙船、高脚灯(高跷)的人流如潮水一般涌来涌去。以滚龙灯为例首先是“样龙”向街灯主户“喝彩”,彩词要根据不同对象,鲜明表达祝福、吉利的语意,以讨得众人欢喜。在舞龙过程中最耐看的是长时间追围撑龙人往其赤背上燃放爆竹,喷射焰火。其情景令人难以置信:十三个撑龙者皆赤着上身,不畏严寒,在急促的隆隆鼓声中飞舞着手中燃着明烛的龙灯,街道两边有人拿着长竹杆专司燃放爆竹,眼前火化四溅,“噼啪”之声噪耳,硝烟滚滚,夜空像被浓雾笼罩着。随后,主人家便将大量爆竹、硝焰筒对准撑龙人背上,因龙尾容易捕捉,挨的爆竹也最多,背部灼烧得青一块紫一块,仍振作精神坚持到底。有的商店和富户互相攀比,只图热闹尽兴,不问花钱多少。建国初期,笔者目睹过龙灯走后,地面堆积的爆竹屑有一尺多厚。

蚌蛤灯虽然有两人表演,但优美欢快的乐曲伴着渔翁妙趣横生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节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样吸引着不少大人和小孩。

小宝塔,西瓜灯,是吴城中秋赏月的又一景观。中秋之夜,各家小孩在自己庭院中捡砖堆砌数尺高的小宝塔,塔内点燃蜡烛,光从砖的空隙中放射出来,别有一番风味,有的小孩用西瓜壳刻上各种美丽的花纹,内有蜡烛,名曰:西瓜灯,小孩提着走街窜户,图纹中通明透亮,与月色交相辉映,使中秋之夜平添一份乐趣。

6. 名优特产

大板瓜子、银鱼、蔓荆子是吴城的传统土特产,尤以产于松门、吉山沙质壤土的大板瓜子年代久远,遐迩闻名,它不同于普通的瓜子,其外壳四周墨黑,壳中显现白色花纹,似菊花怒放,如人工镌刻;另一特点是粒大、瓣平、壳薄、肉厚、味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且久食不饱不腻,是待客、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传说在明代曾作为皇上贡品,享誉京城。

吴城濒临鄱阳湖,盛产名扬中外的银鱼。其形如玉簪,洁白透明、肉质细嫩、肉味特鲜。具有益脾、润肺、补肾、去虚增阳滋阴的功能,是老少皆宜的上等滋养补品。

名贵药材蔓荆子,产于吴城松、吉两地的沙山,属马鞭草科,为落叶小灌木。夏秋开花,以果入药。据《本草纲目》记载:蔓荆子味苦、无毒,有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是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的主药。蔓荆子性耐干旱,生命力极强,每年割去老枝后将鞭埋于沙中即可繁衍生长。现代科技资料介绍,其适宜开发各种类型的保健食品。

吴城的矽砂品位高、蕴藏量大,是工业和建筑不可缺少的材料,鄱阳湖的藜蒿作为纯绿色食品,每年春季走俏市场,腊肉炒藜蒿成为城里人的美食佳肴。

7. 兵防重地

吴城形成集镇后,因其地理位置扼江西水路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吴国大将太史慈在这里驻过兵外,唐宋以后,每个朝代都在吴城设置所谓的“关卡”,有时派一员千总,有时一员把总。清康熙三年,设置正规水师管,拨千总一员镇守。咸丰五年,设置江南水师。曾国藩奉旨驻吴城练兵。同治八年,拨参将一员驻守吴城,扩大水师营,直接归长江水师提督管辖。民国时设有一个水警总队,另外驻一至三个团的陆军,抗战前,有海军舰艇“黎明”号、“江昆”号、“江西”号、“浔阳”号等在吴城水域巡逻。

历史上发生的较重要战事,除民间广为流传的朱元璋与陈友谅鄱湖大战外还有:

公元1?63年,明宁王朱宸濠为争夺皇位而起兵,吴城是他的基地之一。樵舍大战朱宸濠败北被俘,为了争夺吴城据点打了一仗,宁王残部逃往永修,朱宸濠基地彻底清除。

公元1853年5月,太平军胡以晃、赖汉英率战船千艘,步兵二万余人,由天京(南京)出发西征,5月15日由鄱湖入吴城,击败清军,6月24日进逼南昌,攻三月末下北撤而退。

1854年7月,太平军一部由都昌攻入吴城,同年石祯祥、章俊所率太平军西上武昌,在田家镇激战不利,于冬十一月退入江西吴城。

1855年,曾国藩驻军吴城练兵,设江防水师,1856年曾国藩添设防军,转战饶州、景德镇、浮梁一带水面六百余里。

1913 年,李烈钧在湖口起义成立讨袁军,袁世凯派李纯统兵至赣,讨袁军与袁军战于昌与德安之间,命炮兵营长刘凌扼守望湖亭。不几日,李烈钧率部退驻吴城,袁军装扮成难民,跳船首作哀求状,刘凌为其所感,船靠望湖亭,袁伏兵登岸,突然袭击,起义军溃败,吴城落入袁军手中。

1926年11月6日,蒋介石任军长的第一军第一师和李宗仁任军长的第七军第一旅,沿吴城水路追击逃敌,一师五团追至溪口(吴城丁家山南)附近,正遇渡河之残敌,战斗一小时,敌除溺毙者外,皆缴枪投降,北伐军同日占领吴城。

1927年北伐时,国民军第七军胡宗旅追击军阀岳思寅部,于吴城而歼灭之。

1939 年3月17日至22日,日寇为了入侵华中,直逼南昌。从星子县闯至饶河口,在飞机,炮舰的掩护下进攻吴城,遭到国军罗卓英部张尊光团顽强抵抗,多次击退企图在望湖亭登陆的日军。该团完成狙击任务后奉命撤退,吴城方陷落。一周的激战,敌机狂轰滥炸,古镇火光冲天,万家店铺化为灰烬,7万居民剩下两千,高峨宏壮的望湖亭顶面被掀翻,第二层穿了两个大洞,亭基坍塌一角,断梁中一根根扭曲的钢筋裸露在外,整个湖亭看上去,就像一个遍体鳞伤的老人,立在山城上,面对一汪湖水,倾诉吴城的兴衰……。

8. 沧桑望湖亭

据《重修望湖亭记》记载:吴城楚尾也,而吴头枕此。于是乎巅上有亭焉,曰望湖。何代创,何人建,书缺有间矣。有曰,周瑜练水军于鄱阳湖,望上游矬堞壁立,疑为城,抵岸皆山了,曾即其巅而亭之。有曰,许旌阳抵海昏斩蛇后,旋登此巅而望湖焉。

自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建神惠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构亭,以供游览。“吴城至今仍留传先有‘经堂寺’,后有吴城镇。”的传说,麻石刻成的“经堂寺”门匾1954年被洪水淹倒时字迹都腐蚀得看不清,可见年代是悠久的,还有唐伯虎和苏轼在望湖亭写的对联:

战船列千乘便矣周郎观水阵。

危亭经百刻岿然彭蠡听渔歌。

地以人传,溯自周郎习战,苏子题词,仙吏将才,千古名成奇迹。

天留我住,放教彭蠡风帆,匡庐瀑布,水光山色,一时都入壮观。

据上述文字推理,周瑜始建是为了便于观水阵,晋太康元年重修该亭是为了以供游览。

(公元42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海昏沉没,商业南徙,吴山遂成正式集镇,因此,易名吴城,可见为望湖亭重修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981 年)宋太平兴国六年,始隶南昌,分居新邑。宋朝文人有苏轼写的《顺济庙石弩记》载: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轼自侨耳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庙下,既进竭而还。逍遥江上、得古箭镞,槊锋而剑背,其廉刿可爱,而其质则石也。曰:异载,此孔子所谓掊矢石驽,肃慎氏之物也,何为而至此载,传观左右,失手堕于江中。……和“黑云堆墨半遮天,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撒,望湖亭下水连天。”以及文天祥写的“龙行人鬼处,神在天地间,彭蠡石驽出,洞庭商舶还,秋风黄鹤阔,春雨白鸥闲,云际青如栗,河流接海山。“文天祥被元军捕获后经剑邑过吴成又题诗两首:

其一: 自戴南寇离粤境,姜风苦雨过吴城,

寒鸦点点停伶影,络纬萧萧啜泣声。

夷狄兵戎摧上国,天人正气砥孤臣,

于今重饮鄱湖水,且学啼鹃带血咏。

其二: 凌云披雾望湖亭,屹立赣水修河滨,

历尽沧桑罹万劫,饱经风雨度千春。

此日登亭神气爽,百代名胜载酒兵,

六朝古迹招诗客,几忘囚服束吾身。

据上述诗句推理,文天祥是公元1279年被捕后路过吴城,距周瑜和晋太康均有千年;自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也是六朝,经历皇帝也有百代。可见望湖亭始建周瑜,重修扩建晋太康是符合文字记载的。望湖亭在宋朝是比较繁荣昌盛的。

(公元1344 —1363年)陈友谅同朱元璋在长江和鄱湖一带展开十多年战争,“大战鄱湖十八载”。是民间传说,其中有段娄妃跳河的故事。陈友谅夫人娄玉贞,原是将门后代,父亲得罪奸臣遇害,娄妃不幸沦落青楼,风尘中结识了友谅,陈称王后,封娄玉贞为“贵妃”。并在其水军集结地吴城镇修建了一座行宫。宫内有座“赏湖园”,园内奇花异草,争芳斗艳,松青竹翠,郁郁葱葱,园东北还有一座危耸湖畔的望湖亭。

亭高有四层,前临鄱湖,赣江修河从亭台左右流过。亭楼内分数间,外有回廊,琉璃瓦檐,画栋雕梁,朱屏金匾,飞阁流丹。

娄妃住在“赏湖园”。她从小熟读兵书,深通战略,她亲自设计一张“战舰图”,命人按图造起了一艘巨舰,友谅见舰大喜,急令水师仿制。不久战船造齐,陈友谅决心同朱元璋争天下。

行前,娄妃提出了作战计划,陈友谅也觉有几分道理,却不乐意采纳。娄妃觉察到丈夫刚愎自用的危险情景,深恐有失,再三恳请,最后夫妻相约打赌,如依娄妃计策不能取胜,从此后娄妃不问军国大事,如依计取胜,今后水军帅印交娄妃执掌,拜为水军都督。临行,娄妃对丈夫说:妾妃这望湖亭可望百里之遥,若得胜可令战船张旗扬幡,击鼓奏乐,妾妃备得胜酒迎接大王。

友谅点头应允,率精兵猛将登上战船,出鄱湖入长江,杀向金陵。从此,娄妃每日在望湖亭向东北眺望,一天中午娄妃遥见一队战船向吴城驶来。见战船旗倒幡落,主将船上还降下了“陈”字帅旗,军中降下帅旗是主将伤亡的标志。娄妃一声长叹,君既遇难,妾有何面目偷生于世,受贼兵欺辱,当即撩起衣裙从望湖亭跳入修河,河水立刻淹没了一代佳人。

其实陈友谅不但没有死,依娄妃计策还打了胜仗,他从内心钦佩娄妃,却又不愿轻易把胜利喜讯告诉夫人。于是他轻率下令;全军偃旗息鼓,并降下“陈”字帅旗。不料娄妃信假为真酿成大祸。友谅后悔莫及,急令水军捞尸,后因修河上游王家渡父子俩下河打渔,撒网捞起娄妃尸体,友谅将娄妃尸体运到南昌,在章江门外修建了一座大坟墓,墓前用青石刻了“江流节表”四个大字。友谅为了纪念娄妃当时将望湖亭改名为“望夫亭”,从此成为江西的名胜留传下来。“章江门外娄妃墓,江流节表千古传。”的诗句是证实这段故事的文章记载。

(公元1368—1644年)由于望湖亭做过陈友谅的行宫可见明朝是不够重视的,据解缙诗句推理明初就将“望夫亭”仍改回望湖亭了,诗曰:

吴城堤上草萋萋,楼观苍茫睹色微,

一自英雄争战后,两川鸥鸟自充饥。

青山拍拍风沙满,红叶萧萧浦树稀,

遥忆故乡何处是,望湖亭下有鱼矾。

明宁王朱宸濠写在望湖亭大门的对联:

“能容湖水心胸阔,得见庐山面目真”。

(公元1662 —1911年)满清由康熙,雍正盛世,到乾隆发展到顶点时,吴城望湖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重修。后因农民起义,几遭兵灾损坏,因此,到光绪甘九年又重修了一次,见破青石碑文为证。清朝文人留下的墨迹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饶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下面是彭玉麟《梅花诗》

望湖亭下水连天,重见山河续旧缘,

一树梅花消息断,更是何处觅逋仙,

铁砚香生万古春,梅花愈老愈精神,

横斜疏影虽依旧,梦入孤山恐未真。

刘镛书《西昌大观》横联,曾国藩对联:

“手摘飞星挂庭柱,心随去鸟入湖天”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由吴城商会筹款,杨树山、金真飞等人主办,周春茂承建,将原木架望湖亭拆除,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亭架,由于质量过得硬,1939年经受日寇侵略炮轰一周仍未倒架。所以在1988年重修时仍利用了原来一部分泥柱架。如今重修后焕然一新的望湖亭屹立在镇东北角,她仍是吴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1. 珍禽王国

吴城镇地处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中心,附近汀渚棋布,有大汊湖、蚌湖、沙湖、大湖池、长湖池、中湖池、象湖、梅西湖、朱市湖环绕四周。夏季汛期汪洋一片,吴城好似一座孤岛。每当“寒露霜降水推车,鱼奔深潭客回家”时,水位降至海拔12 米以下,广袤无边的湖滩、草洲皆显露出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观景象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吕氏春秋》上说:“孟秋之月鸿雁来”, “孟春之月鸿雁归”。孟秋即阳历九月,孟春即阴历三月。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诗曰:“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大庚在江西南部,说明自古以来大雁等候鸟就在鄱阳湖越冬,至翌年三月北归繁育后代。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气候温湿,冬不结冰,水草肥美,环境幽静。丰富的昆虫、鱼虾、螺蚌,成为各种珍禽候鸟天然的饵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无政府主义盛行,狂捕滥杀候鸟现象十分猖獗,野生动物资源日益枯竭。1980 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来吴城考察,首次发现数以千计的大雁、野鹅、天鹅,还有濒于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91只,占当年全世界发现量总数的30%,白鹤种群占全球的98%以上。即宣布鄱阳湖吴城周围为世界珍禽鹤类越冬的最大栖息地。引起海内外轰动。1985年1月,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博士一行来到吴城,亲眼目睹了成千上万翱翔蓝天,声鸣长空的庞大鹤群后,无不啧啧称赞,激动万分,惊呼:中国“第二长城”。

1988 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吴城挂牌成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物种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珍禽候鸟的栖息环境和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每年来我镇越冬的鸿雁达3万只,占世界总数55%以上;白枕鹤超过2500只,占世界总数50%以上;东方白鹤2000只,占世界总数80%;白额雁3万只,占世界总数60%以上。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鹤、白头鹤、大鸨、白鹳、黑鹳等10余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天鹅、白枕鹤44种;有13种鸟类被国家鸟类保护组织列为濒危鸟类;属中日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53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227种的67.4%;属中澳保护协定的鸟类有46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56.8%。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地不见湖边草。”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冬天的鄱阳湖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珍爱候鸟,保护湿地;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以吴城为中心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正在建设成为以白鹤为主体的珍禽候鸟、水禽观赏旅游圣地,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和客商走进吴城,探寻古镇文化的底蕴,领略珍禽王国的奥秘,共享大自然的恩惠。

2.  诗咏吴城

历代清流名士北上京都,南下两粤,舟行鄱阳湖,路过吴城,都要登上望湖亭,挥毫泼墨,直抒胸臆,留下了不少佳作名篇。

宋苏东坡诗五首

黑云堆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亭下水连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鸟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些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宋文天祥(由剑邑过吴城)

自戴南冠离粤境,凄风苦雨过吴城。

寒鸦点点仃伶影,络纬潇潇啜泣声。

夷狄兵戎摧上国,天人正气砥孤臣。

于今重饮鄱湖水,且学啼鹃带血吟。

宋文天祥吴城山

龙行人鬼处,神在天地间,彭蠡石怒出,洞庭商泊还。

秋风黄鹤阔,春雨白鸥闲。云际青如粟,河流接海山。

宋文天祥(被俘北归路过吴城)

凌云披雾望湖亭,屹立赣水修河滨。

历尽沧桑罹万劫,饱经风雨度千秋。

此日登亭神气爽。白代名胜载酒兵。

六朝古迹招诗客,几忘囚服束吾身。

明解缙望湖亭

吴城堤上草萋萋,楼观苍茫曙色微。

一自英雄争战后,两川鸥鸟自忘饥。

青山拍拍风沙满,红叶潇潇浦树稀。

遥忆故乡何处是?望湖亭下有渔矶。

明刘伯温登望湖亭

长江水褐湖水清,亭前涛击鲸鱼鸣。

山头吐云山下雨,杨澜左蠡何时平。(注:左即老爷庙)

清彭玉麟梅花诗

望湖亭下水连天,重见河山续旧缘。

一树梅花消息断,更是何日觅逋仙。

铁砚香生万古春,梅花愈老愈精神。

横斜疏影虽依旧,梦人孤山恐未真。

清曾国藩写在望湖亭上对联

手摘飞星挂庭柱 心随去鸟入湖天 


危亭经百刻岿然彭蠡听渔歌。

地以人传,溯自周郎习战,苏子题词,仙吏将才,千古名成奇迹。

天留我住,放教彭蠡风帆,匡庐瀑布,水光山色,一时都入壮观。

据上述文字推理,周瑜始建是为了便于观水阵,晋太康元年重修该亭是为了以供游览。

(公元42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海昏沉没,商业南徙,吴山遂成正式集镇,因此,易名吴城,可见为望湖亭重修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981 年)宋太平兴国六年,始隶南昌,分居新邑。宋朝文人有苏轼写的《顺济庙石弩记》载: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轼自侨耳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庙下,既进竭而还。逍遥江上、得古箭镞,槊锋而剑背,其廉刿可爱,而其质则石也。曰:异载,此孔子所谓掊矢石驽,肃慎氏之物也,何为而至此载,传观左右,失手堕于江中。……和“黑云堆墨半遮天,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撒,望湖亭下水连天。”以及文天祥写的“龙行人鬼处,神在天地间,彭蠡石驽出,洞庭商舶还,秋风黄鹤阔,春雨白鸥闲,云际青如栗,河流接海山。“文天祥被元军捕获后经剑邑过吴成又题诗两首:

其一: 自戴南寇离粤境,姜风苦雨过吴城,

寒鸦点点停伶影,络纬萧萧啜泣声。

夷狄兵戎摧上国,天人正气砥孤臣,

于今重饮鄱湖水,且学啼鹃带血咏。

其二: 凌云披雾望湖亭,屹立赣水修河滨,

历尽沧桑罹万劫,饱经风雨度千春。

此日登亭神气爽,百代名胜载酒兵,

六朝古迹招诗客,几忘囚服束吾身。

据上述诗句推理,文天祥是公元1279年被捕后路过吴城,距周瑜和晋太康均有千年;自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也是六朝,经历皇帝也有百代。可见望湖亭始建周瑜,重修扩建晋太康是符合文字记载的。望湖亭在宋朝是比较繁荣昌盛的。

(公元1344 —1363年)陈友谅同朱元璋在长江和鄱湖一带展开十多年战争,“大战鄱湖十八载”。是民间传说,其中有段娄妃跳河的故事。陈友谅夫人娄玉贞,原是将门后代,父亲得罪奸臣遇害,娄妃不幸沦落青楼,风尘中结识了友谅,陈称王后,封娄玉贞为“贵妃”。并在其水军集结地吴城镇修建了一座行宫。宫内有座“赏湖园”,园内奇花异草,争芳斗艳,松青竹翠,郁郁葱葱,园东北还有一座危耸湖畔的望湖亭。

亭高有四层,前临鄱湖,赣江修河从亭台左右流过。亭楼内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