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盛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Shanghai Changshe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新闻中心
美国人笔下近百年前的中国城市画卷
来源: | 作者:pro390250 | 发布时间 :2018-01-15 | 4696 次浏览: | 分享到:

              美国人笔下近百年前的中国城市画卷

       

前言

     这是一篇写于2009年的读书笔记。美国人写的《北洋之始》。今天下午和晚上,先后拜见了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主任和建立中国与秘鲁命运共同体中方总策划人。勾起了对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深深情怀。大家都谈到:上海乃至中国的大都市,需要有一个再创辉煌的新时期。上海能否申报世界奥运会,将取决于这十年的奋斗和创新。

  

     (原文如下)

 ——读美国传教士所著《北洋之始》

              (一)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时30周年,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今年是60大庆,中国城市化正在快速发展。近来,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日益浓厚。上海明年即将举办2010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使人们对城市的功能、地位和发展历史,更为关切。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赵启正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作为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选择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胡锦涛主席2008年在中韩世博会合作交流论坛上指出,世界各国各地区将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模式。

2010年,预计全球总人口中的55%将居住在城市。面对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或者可能重蹈覆辙的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就是:城市,是让生活更痛苦,还是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和必须回答的大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我正好读到美国人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的著作《北洋之始》,对百年前中国大城市的当时发展面貌有了初步了解,深为感叹:经历辛亥革命洗礼的中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下的中国,在1911年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假如没有后来的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和四年内战,以及解放后的“十年浩劫”等,我国的经济实力就堪能与世界列强相比,小康社会是否早就实现?目睹现实,回顾过去,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蓬勃。对中国大城市,尤其是所在地上海的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变化,欣喜之余,更感觉到维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

  本书作者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18671950),是一名美国传教士,1909年来中国传教。他的这部书写于1912年。此前在1909年,曾著有《中国人》一书。

作者在书中以切身感受,详细描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并对辛亥革命整个历史进程作了十分细致地描写。

 本书在第一章革命的起源和历程(从1911年10月10日至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就开宗明义地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作了极为崇高的评价:在最古老的君主专制国家建立共和政体,这是难以想象的,但它出现了。这就要求黄种人要像白种人一样思考,而这从未有过,即使是在之前的日本也曾有过。这意味着中国要与广阔的世界展开自由的交流,而他们四百年来一直都顽固地拒绝迈出这一步。这意味着世界上最骄傲、最独立的民族现在必须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和他们交流。这意味着绵延四千年的历史和骄傲将随风而去,他们需要谦卑地开启一段崭新的历史。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将不再只有一个皇帝,四亿人每个人都是皇帝------每个人都已有自己的上帝(父亲)这一延续至少五千年的信仰,就像酒、米和儒家教条一样即将成为微不足道的过去!四亿人将担负起个人和民族的责任,他们将进入世界的舞台并对世界产生影响,当然其中不管荣誉,但也有辱!他们要拥有对事情对错与否的发言权,他们要放弃父亲、自身和儿子这个根深蒂固的三位一体概念,转而在有限时间里展现崭新的自我。这是一场浩大的运动,这片土地有整个欧洲那般辽阔,人口相当于白人的总和!一直都只对祖先崇拜和神话弯腰的四亿人,现在要推开一直以来紧闭着的通向科学和医学的大门,这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本书共有三十一章。其中一半篇幅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工业、农业、林业、商业、财政、铁路、运输、公共工程、陆军、海军、教育、文学、语言、建筑、艺术、宗教、法律、气候、疾病、卫生、女性状况等各个方面。并几乎在每章结尾部分,引录了相关的中国俗语、谚语等,俨然是个中国通。此外,作者还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描述,甚至列出了当时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的市场价格,可谓细致入微。

(三)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专门用了两章的篇幅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主要城市的,并且也为中国后人对百年前的中国城市印象有个大致的轮廓。

……在第二十一章“外国在中国的殖民城市”里,作者以巡视的角度,分别对中国的通商口岸,做了全景式的浏览。如:

  出现在中国的第一辆摩托车,是1900年由一个美国牙医带到香港的。这是一辆电动自行车。

   不仅香港有两块非常好的高尔夫球场,广州、澳门、汉口、上海、北京、天津和 其他通商口岸,也有很棒的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会所。

   厦门市委员会由七名成员组成,其中有一名书记员和一名医生。他们雇佣了一名警长和一名法官,并由这名法官和一名中国官员一起组成“混合法庭”。

在中国的民族理念、共和理想和商业生活中,广州是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福州有许多独特的衣服和头巾。

没有一个中国城市拥有像宁波这样迤逦的风景。有山峰、瀑布和激流。

杭州与苏州并称为中国最时尚的城市,这里有中国最会打扮的女人。

南京是明代最大的古城,也是太平天国的首都,而且是中国共和政府的第一个首都和议会所在地。

中国中部的女王、长江上最璀璨的明珠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上海常常被称为“远东的巴黎”。------这里有一个壮观的大教堂、还有一个威尼斯富风格的现代化火车站。------上海的英文报纸以其浓厚的知识气息为世人所知,中文媒体则以爱国、进步闻名。静安寺教堂和徐家汇天主大教堂里,有许多外国先趋的塑像。------上海最优秀的教育机构,是美国圣公会管理的圣约翰大学。------上海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兵工厂。------南京路和福州路上有许多非常好的丝绸店。------有许多富丽堂皇的茶馆,漂亮的寺院,还有漂亮的家具店、行会公馆,比如山西银行行会公馆,还有豫园等。------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所有外国银行,中国国家银行和山西银行,在上海都有分行,而且华美银行和轮船公司也都会在这里建立分支机构。

苏州是中国的威尼斯,是几百万人口的中心。

被战火焚毁的汉口老城,将被重建为中国的模范城市。平行的大街连接南北,宽阔的林荫大道横贯东西,所有的街区都会设计成集合形状。

宜昌是长江上与成都、重庆和遥远的西部开展贸易的重要港口。她是航运中心,目前正在修建穿越峡谷和急流的铁路。

烟台是外国人在远东地区重要的海滨度假胜地。

青岛滨海大道是远东5条风景最美的街道之一。

天津是北京附近非常重要的港口。------考虑到这里单调的环境,天津是中国最没有特色的城市。

新潮与陈旧,东方和西方,在这座(北京)奇妙的城市里究竟实现了怎样的融合?------北京几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远离水域的首都。

中国有一个死气沉沉的外国租界城市,称之为中国曾经“被遗弃的角落”,他就是中国的阿瑟港(旅顺)

第二十二章“中国的城市”里,作者依次介绍了西安、成都、重庆、芜湖、太原、昆明、济南等中国的大城市。如:

西安的城墙和堡垒是所有中国城市中最古老的 ,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银行商会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屋顶装饰着很多小尖塔和华丽的琉璃瓦。------如果俄国想把中国西部从中国划分出去,它肯定会从西安下手,因为这里是控制突厥斯坦、西藏和四川的战略要地。这里的贸易巨大,且种类繁多。------这座城市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特性:戴着红色头巾的回民,戴着红色布条的鞑靼人,戴着蓝色头巾的蒙古人,穿着高靴子、留着大胡子的俄国人,穿着靴子的西藏人,穿着蓝色长袍的汉人,穿着黄色袍子的喇嘛,还时常有一些无从了解的当地土著人,穿着长袍的满人,还有后来以这里作为根据地向东征伐的秦朝和周朝的后人等。

有一天,成都或者汉口也许会称为这个国家的首都。这里是文化和知识中心,有许多出版社。

作为一个河口城市,重庆很可能称为铁路、航运、贸易和制造业中心,甚至可能成为将来中国的匹兹堡。

芜湖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丝绸、茶叶和竹子,因此必将在未来的工业化中国占据一席之地。

当我们美国和英国的土地变得贫瘠、人口超出土地所能承受的负荷时,我们也许需要山西的粮食、家畜和皮毛商人为我们提供吃穿。------在中国进入新的工业时代之后,山西的财富江多得无法计算,太原也将成为金融中心。即使是现在,山西银行家也是最知名的,他们的商会在每个城市都有分会。

昆明的建筑,明显受到了更加注重装饰和色调而非线条和均衡的缅甸风格的影响。------昆明拥有新式的学堂、旅店、医院、一个造币厂、一家邮局、一家电话局、一座新式军营,和一块很好的阅兵场。------这座城市最著名的是它的新式监狱,其中设有工厂车间,这在整个中国来说都是绝无仅有。

(济南)这里盛产琉璃,城内有很多精美的商会建筑和珠宝店。富含矿物质的泉水,使得这里成为疗养胜地。

           (四)

本书是由美国人主要想为中美友谊牵线搭桥。在本书最后一章第三十一章“美国对中国的兴趣”里,作者引用孙中山写给作者的一封信,以此表达作者著书立说的真实意图。以下就是孙中山写给作者的一封信:

“悉知你曾多次写信并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敦促美国尽快承认中国共和政府,对此,我深表谢意。你通过接受采访,著书等方式为中国人民的谋利益的努力,我本人和所有的中国人民都深表感激。希望您敦促美国政府尽快承认中国之努力,能够很快取得成功。”

作者坦言:“了解美国人民的人,都知道对于这样一个请求,美国人民的心绝对不会毫不迟疑给出温暖和肯定的回答。能够把孙中山的话传递给美国人民,是本书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