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盛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Shanghai Changshe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新闻中心
江河文化人文水系三门峡部分
来源: | 作者:changshenggufen | 发布时间 :2020-07-20 | 64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收录于话题

1.三门峡名字由来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

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三门峡又称“崤函”。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条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距今六千年前,三门峡地区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

约在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

西周时属焦国、虢国。

春秋先属虢后属晋。

战国时分属韩、秦、魏。

秦属三川郡。

汉属弘农郡。

三国属魏国恒农郡。

晋属司州弘农郡。

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

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

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

2.三门峡的水文

三门峡市辖区内河流河溪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7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9.3%,黄河干流陕西省潼关县东入灵宝市境,流经灵宝、陕州、湖滨、渑池4个县(市、区)的16个乡镇,全长225公里,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每秒3.6万立方米(1843年)。长江水系主要是卢氏县南部和东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7%。除黄河外,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3条,其中,灵宝市境内11条,陕州区境内5条,渑池县境内3条,卢氏县境内14条。

3.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卢氏县

卢氏县境内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熊耳山岭以北的洛河,西段为近东西向,至龙驹变为北东走向,两岸支流交互汇入;东北部的杜关河,先由西向东,再北折入灵宝县;熊耳岭以南主要有老灌河、淇河,为南东走向,为汉江支流丹江的上游。

4.三门峡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在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被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辉映千古仰韶文化诞生在公元前3000-5000年,以其分布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的发现让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

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90多年,共经过三次发掘。发生在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不仅是汉民族“通向远古文明的窗口”,而且其彩陶艺术开了我国彩绘艺术的先河,见证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变,其文化之光照耀并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思维与表达。  

仰韶文化的发现,也使得文化积淀厚重的三门峡及渑池县仰韶村因此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沉醉于此,并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仰韶文化博物馆是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批准,在仰韶村遗址保护区兴建的一个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该馆总投资5130万元,占地43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始建于2009年1月,2011年10月28日竣工,具备开馆条件。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关肇业先生领衔设计,新蒲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承建,设计独特新颖,布局科学合理,文化特色厚重。

 

5.黄帝在三门峡建都

灵宝黄帝铸鼎塬的考古发掘,发现黄帝的首都在三门峡。著名考古学家、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京华在《黄帝后期的首都——灵宝铸鼎塬》中说:“涿鹿战役之后统一了大中原,在灵宝铸鼎塬建立首都,这是《史记·封禅书》记载的,在铸鼎塬建的都是‘定都’,即是永久性的正式都地。作为正式的‘定都’标准是:一是帝王所居,二是设有祖庙,两者缺一不可。”

李京华在《一鼎三鼎和九鼎》中说:“灵宝铸鼎塬一带,是黄帝亲手建设的氏族最高‘都邑’的所在地。黄帝逝世时举行的燔祭(天葬)——升仙仪式,就选在铸鼎塬的祖庙重地举行。”著名考古学家、原河南省博物馆馆长许顺湛在《追溯铸鼎塬的历史辉煌》中说:“在这个庞大的聚落群团中,出现了‘金字塔’形的聚落群结构,出现了有明显等级差别的权贵者居址,出现了礼器,同时还有凝聚87个部落的祖庙和祭坛,这样的社会状况,必须有酋邦国家一级的政权机构,才能驾驭87个部落、1300多个氏族、26万多人的社会。

这时的社会,从考古学角度说属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时期,从历史学角度说属于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我曾多次撰文,认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铸鼎塬仰韶聚落群团’的情况,使我的认识更加坚定。”许顺湛在《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说:“据文献记载,黄帝时已有‘五城十二楼’。我们能否找到当时的城?在灵宝黄帝铸鼎塬的西坡遗址才发现了宫殿性质的大房子。

《抱朴子·极言》说:“黄帝‘涉王屋而授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道广成子,之具茨而事大隗。’灵宝市有黄帝铸鼎塬、黄帝陵、黄帝庙,贞观十七年黄帝铸鼎碑犹存。”考古学家发现,在铸鼎塬东西柏谷、鼎湖二水两侧散存着50余处黄帝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中还发现有一座550平方米的大房子,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黄帝的宫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带领一班考古专家对灵宝黄帝遗址群进行发掘,取得巨大考古成果。陈星灿说:“从黄帝遗址群发掘情况推测,无论黄帝生于何处、葬于何方,就黄帝一生来说,其大部分时间活动在灵宝一带,灵宝阳平是黄帝的政治中心。黄帝在三门峡留下大量地名也印证了黄帝在三门峡建都之事。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地名是历史的记忆,不能随意杜撰和修改,国家对地名有严格的管理规定。黄帝铸鼎处称为“铸鼎塬”;铸鼎汲水之地,称为鼎湖,即今天的鼎湖湾。李白在《飞龙引》诗中写道,“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荆山脚下有“轩辕台”,传说黄帝采铜铸鼎时曾经到过此地。黄帝喜欢独自游玩,他独自游玩的山岗,人们就叫作“独游山”。《阌乡县志》说:“独游山在城南三十五里。世传黄帝常游于此。”大王镇有“五帝村”,传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个帝王莅临过此村。陕州区有个“高阳山”,关于高阳山的由来,据《史记》等权威史书记载,与颛顼帝高阳巡游此山有关。颛顼帝高阳在此山巡游,人们就将此山叫作高阳山。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黄帝亲自把帝位传给他。

《史记·五帝本纪》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史记》还说,“高阳”是颛顼帝的国号,“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黄帝驾崩之前,观察颛顼有盛德,亲自指令颛顼继承帝位。大诗人屈原是颛顼帝高阳的后裔,并由此引以为荣,在《离骚》的开篇就写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等千古名句。高阳,又被视为颛顼帝的特称,凡涉及有高阳的地名,都与颛顼帝有联系。三门峡高阳山与颛顼帝有深厚的文化渊源。颛顼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帝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颛顼赞不绝口。颛顼首创九州建制,进一步拓宽华夏版图。据《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建制区划,始创于颛顼。颛顼将中国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从此成为中国的别称。

灵宝黄帝遗址群被国家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工程。能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的第一位,说明国家对黄帝遗址群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6.黄帝铸鼎塬

《史记·封禅书》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黄帝闻讯从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相传黄帝铸好鼎,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让他走。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之地,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黄帝陵高300米,长5000米。

黄帝铸鼎塬,位于河南灵宝市阳平镇,距三门峡市80公里,国家2A级旅游区(点)。

黄帝铸鼎塬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塬碑铭并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黄帝铸鼎内容的碑刻,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包括北阳平、西坡、东常、轩辕台等50多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并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

 

7.三门峡函谷关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汉函谷关镇境内,距市区12公里。辖区面积16.9平方公里,是融道家文化和军事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区。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分为函谷关和太初宫两大部分,以名关(函谷关)、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世。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关近三千年的过程中,在这里发生了“武王伐纣”、“合纵攻秦”、“桃林大战”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例。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所在地,号称“道家之源”。

 

8、老子著经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

 

9.崤函古道(石壕古道遗迹)

崤函古道是古代对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自古迄今,崤函古道是“襟带两京(西安、洛阳)”的锁钥,也是中原通往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崤函古道前后延续达3000年之久,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交流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石壕古道遗迹是崤函古道东段的一部分,路面为石灰岩质,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两条较深的车辙印迹而得名。古道西北东南走向,全长230米,车辙印迹宽窄不等,深浅不一,最宽处达8.8米,最窄处5.2米,最深刻达0.41米,最浅处仅有数厘米。道上留下的车辙印迹有一车道、二车道、三车道。两车辙印迹辙心相距1.15米。

崤函古道(石壕古道遗迹)虽历经沧桑,但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现存状况与结构均与始建面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发展演变脉络明晰,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清楚,周边环境基本保存了原生状态,没有受到大的人为破坏,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称其是“历史性信息的宝贵记载”,是我国丝绸之路的一处“实物标本”,也是丝绸之路上真实、完整、原始、海内外少有的一处“路的遗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保护和研究价值”。

2014年6月22日,,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陕州区石壕古道遗迹申请世界遗产成功!

 

10.三门峡天鹅湖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内,现有面积8850亩,其中陆地6150亩,水面、滩涂2700亩,核心景区包括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陕州古城和沿黄生态林带三部分,是一处融生态、文化和人文地理于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

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这段风寒雪飘的季节,三门峡这座美丽的城市总会迎来她相知的朋友-----白天鹅。 在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飞翔、飘游、嬉水、觅食,安详地修养生息。这些圣洁的仙鸟,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一副副动人的画面,成为三门峡一道亮丽的景观,招引四方游人争相观赏,络绎不绝。 

 

11.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是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基本陈列《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

虢国墓地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研究价值。其中虢季和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分别被评为1990、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4月,虢国墓地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虢国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出土了许多国宝级文物,如有“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铜芯铁剑,精美华丽的多璜组玉佩,体现高超制玉水平的人龙合纹玉璋等。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极为罕见。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有白玉、黄玉、碧玉等多个品种;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墓地出土的精美文物,领略级别最高的国君墓的气势,还可步入2800年前真车真马陪葬的气势恢宏的地下车马军阵。

多年来,在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虢国博物馆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研学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第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国家二级博物馆”等多项荣誉。虢国博物馆将以更加出色的工作承担起虢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伟大使命!

 

12、陕州地炕院

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2005年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命名为摄影创作基地。

据专家考证,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向全世界介绍了地坑院。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县地坑院村落照片。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坑院因奇、特、朴、真,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住地坑窑院、沐浴温泉神水、吃民间小吃、看豫西民俗风情、成为景区旅游的亮点。

 

13.穿山灶十碗席

穿山灶也叫地龙、串锅灶、七孔灶,是陕州地坑院特有的炉灶,依据“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依次盘造七至九个灶台。其意思是宴请宾客时,七个锅有些紧张,八个锅有些慢,九个锅刚刚好。穿山灶结构巧妙,前面最大的一个灶叫“灶头”,火在灶头里面烧,遵循热气是往上走的原理,灶台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炉温逐减,所以前面明火旺用来蒸煮,中间炖和焖,后面用来保温。它最大的好处是饭菜可以同时出锅,即便是百余人的婚宴,也能从容不迫。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高效节约,非常科学,彰显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

陕州十碗席和穿山灶关系密切,当地人们习惯用当地的家猪肉和萝卜、田野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豫西“十碗水席”。

据了解,陕州十碗席已有300余年历史,系陕州名吃珍品。其菜品形状有丝、片、条、块、丁花样丰富。其制作过程有煎、炒、烹、炸、烧等。具有香而不干,甜而不腻,补而不燥,爽而不硬,香味浓郁,清爽利口等特点。

据讲解员介绍,1901年九月初八,慈禧及光绪从西安回銮北京路过陕州,当地官员安排当地名厨用十碗水席进献,慈禧品尝后大悦:“十碗水席,十全十美”。

 

14.三门峡大坝

黄河三门峡大坝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三门峡黄河大坝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三门峡黄河大坝距市区不足20km,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黄河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15.甘山国家森绿公园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98%以上,而且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十分丰富,达到每立方厘米4000--10000个,植物种类达2100多种,动物种类11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8种。

甘山历经沧桑,人文文化丰富,庙宇遍布,典故传说优美动人。神秘莫测的崔氏洞,古树参天的望乡台,高耸入云的铁瓦庙,万刃如削的舍身崖,传之神奇的拉钟槽,挺拔突兀的马武寨,五彩缤纷的蝴蝶谷,景色秀丽的锦鸡岭等等,真是:洞、碑、庙、殿华宝地,峰、崖、寨、岭神仙境。“四面有山皆花香,一年无时不鸟鸣。”

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多达1500多种的植物种类中,最年长的要数“千年槲树”,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500年树龄的河南巨杨,

获河南小叶杨树之冠称号,最有趣的是掏空的树洞内可容4人,既遮阳又挡风。园内的金钱豹、羚羊、梅花鹿等110多种野生动物,不仅为美丽的甘山维持了生态平衡,而且也增添了勃勃生机。


 

 

 

甘山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被誉为“森林沐浴,天然氧吧”。春夏时节的甘山满眼望去都是绿,尤其是在盛夏季节,它的温度比市区温度低7左右。

甘山最美的季节要数金秋,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甘山满山满坡都是红叶,可谓层林尽染,如晚霞、如彩虹、似流丹,似多彩画卷。隆冬季节的甘山银装素裹,更是妖娆。
游甘山最佳的去处,是多达156种的蝶类繁衍生息的安乐家园——蝴蝶谷。如果雨水充沛,每年的6至8月,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谷内翩翩起舞,每日里都演驿动人的“蝶恋花”。
甘山84座峰,峰峦叠嶂。主峰甘露峰和玉翠峰、罗汉峰、聚仙峰、光武峰等峰耸姿雄威,气势磅礴。站立峰顶,举目眺望,万千景色尽收眼底,三门峡市、九曲黄河依稀可见,令人心旷神怡。
甘山四季景色十分诱人。春天万木吐绿,百花竞放,蜂飞蝶舞,莺啼鸟啭;夏天茫茫林海,白云蓝天,山峦叠翠,流水潺潺;秋天万紫千红,层林尽染,丹枫流霞,云海苍山;冬季林披银甲,悬崖冰挂,银装素裹,分外妖饶。

16.小秦岭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

娘娘山,又名女郎山。相传远古之时,太上老君为铸炉炼丹选中了秦岭东端的这座山峰,将拐杖插在山头作为证据。后来王母娘娘为普度众生也看中了这座山,将绣鞋埋于老君杖下。二人为此山争执不下,玉皇大帝派司山之神察断,以鞋先杖后为据,把此山判属王母娘娘。王母娘娘驻跸后,点化纪家庄一李姓人家所生三女登山羽化成仙,并分别赐任其“天母娘娘”、“地母娘娘”、“人母娘娘”封号,之后,人们将三位娘娘所居之处称为“娘娘山”。

娘娘山风景区属小秦岭山脉,呈花岗岩地貌,完整保存着距今30至25亿年拆离断层构造的地质遗迹。2004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2011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娘娘山春天百草含芳、春意盎然,夏季青峰翠谷,潭瀑相连,秋季各种花草依次开花、果实累累,冬季山坡白雪皑皑,谷底琼冰玉瀑,一年四季春花秋实,夏瀑冬冰,让人陶醉。

娘娘山风景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主峰娘娘山海拔为1555.9米。依其地形地貌特点分为:瀑布峪(百尺瀑)景区、石瀑布景区、娘娘庙景区和黄天墓景区。对外开放的主要是瀑布峪景区和石瀑布景区。瀑布峪景区里芳草凄凄,溪流潺潺,百尺瀑磅礴壮观,地质拆离断层尽显岁月沧桑,北国第一漂滑惊险、刺激;石瀑布景区水体景观多变,自然秀丽,原生节理形成的山体壁立千仞,让人望而生畏;娘娘庙景区以三娘娘的传说故事为主题,常年香火不断,紫烟缭绕。黄天墓景区位于武家山上,山体主要景点有青龙岭、凤凰岭和上天梯等,海拔为1555.9米。

 

17.天鹅壶

据2020年5月25日报道,在三门峡出土了一只鹅首曲颈青铜壶,壶中发现了大量尚不明成分的液体。

据了解,这只鹅首曲颈青铜壶出土于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的一个墓葬群。同时还出土有铜鍪、铜盆、铁剑、玉剑具等物品,据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科研所考古人员判断,墓主身份应为西汉时期的中低等贵族。

在一众出土的物品中,一件鹅首曲颈造型的青铜壶引起了考古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这只青铜壶表现出的天鹅造型腹部低垂,巧妙地构成了椭圆形的瓶身,底部为圈足,在壶的顶部有一个小孔。很多人以此来判断,是不是在两千多年前,美丽的白天鹅就曾经飞临过天鹅之城三门峡。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科研所业务室主任燕飞:“首先,这个鹅首青铜壶造型非常特别,我们也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种曲颈的壶,在全国大概只有十多件。在我们三门峡这是出土的第二件,第一件的形制偏向野鸭或者大雁,这件偏天鹅,造型非常优美。数量非常罕见、独特,我们也是头一次见到这种形制的青铜器。其次,它的铸造工艺非常精湛,像这种铸接技术代表当时一种先进的铸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意义。

最令人考古人员惊奇的是,在这只鹅首青铜壶内,发现了3000多毫升成分不明的液体,这些液体呈黄褐色,里面有较多的杂质和沉淀物。有些人根据该壶为“小口壶”的造型特征推断,壶内封存的液体可能与酒类有一定相关性。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科研所业务室主任燕飞:为确定壶中液体的真实成分,我们市文研所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来到三门峡,对青铜壶中的液体进行了采样分析,目前液体的具体成分正在进一步检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