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钟种瓜,史慈筑城,海昏淹没,吴城镇兴”。
吴城,原名吴山。公元前,这里不过是一簇小山岳,山岳的四周有大片沙洲地,不少瓜农在沙洲地种瓜为生。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富阳)有一大富豪名叫孙钟,雇了很多佃农在这里种瓜收籽,不久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驻守海昏县城,史慈以练水军为名,在距海昏(今芦潭)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又沿赣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华歆离去。太史慈走后土城逐毁。
据《新建县志·望湖亭记》载,吴山乃“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三国统一,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废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县志》),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人家就近迁徙。于是吴山这边居民骤然增加,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步发展成一个码头转运及手工业加工的大集镇,从此,吴山易名吴城。
南北朝时的吴城纳入陈国西昌县版图。宋太平天国六年(公元981 年)政区变动,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新建县志》)。到了清末,南昌城设府,吴城设二府衙(现名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即:济川坊、来苏坊、福尼坊、后显坊、里仁坊、前显坊。当时的南昌城也只有十个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有“三十三联保”。1954年吴城划归永修县管辖。
吴城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赣江、修河、饶河穿境而过,水陆十分畅通。沿内河直达全省各地,经鄱阳入长江,可抵皖、浙、苏、沪、鄂、湘、川、渝等省市。自汉晋以来,一直在中原南北官道(鄱湖——赣江——大庚岭——北江)的水运码头。宋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客货运量迅猛增加,使其成为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海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史称为“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吴城进入鼎盛期,口岸转输的经济功能已超过省府南昌,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与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的河口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
发达的商运给吴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红米饭,十八年洪水没上堪”。街区“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格局渐趋形成。这八码头是:大码头、中码头、下码头、全楚码头、杨泗码头、五显码头、司前码头、水浒码头。九垅为汤家垅、百叶垅、樊家垅、骆家垅、香菇垅、茶叶垅、鲤鱼垅、东垅、西垅。十八巷为丁家巷、宋家巷、邹家巷、赵家巷、打狗巷、二八巷、石头巷、杨家巷、胭脂巷、 茅巷、挑水巷、摸乳巷(铁巷)、牛市巷、老丁家巷、陶家巷、筷子巷、陈家巷。著名的街道有上街头、下街头、豆豉街、后河街、万寿宫等,其中以豆豉街最繁华,人们比之为南昌的“洗马池”。全镇有布匹、百货、南杂、纸行、药业、盐业、木行、烟业、麻庄以及京果、文具、灯笼、银楼、粮食、豆麦行、酿酒作坊等大小店铺上千家。清晚期,吴城是江西木材外运的最大集散地,在“茶、木、盐、纸、麻”五大行业中,木材转运对吴城商业支撑的作用最大也是最长久,始终为“商品过境大宗”。
上海长盛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31295号-1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1165号
服务热线:400-921-3318 021-35304693 021-3530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