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盛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Shanghai Changshe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新闻中心
江河文化人文水系三门峡部分
来源: | 作者:changshenggufen | 发布时间 :2020-07-20 | 6441 次浏览: | 分享到:

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包括北阳平、西坡、东常、轩辕台等50多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并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

 

7.三门峡函谷关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汉函谷关镇境内,距市区12公里。辖区面积16.9平方公里,是融道家文化和军事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区。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分为函谷关和太初宫两大部分,以名关(函谷关)、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世。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关近三千年的过程中,在这里发生了“武王伐纣”、“合纵攻秦”、“桃林大战”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例。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所在地,号称“道家之源”。

 

8、老子著经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

 

9.崤函古道(石壕古道遗迹)

崤函古道是古代对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自古迄今,崤函古道是“襟带两京(西安、洛阳)”的锁钥,也是中原通往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崤函古道前后延续达3000年之久,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交流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石壕古道遗迹是崤函古道东段的一部分,路面为石灰岩质,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两条较深的车辙印迹而得名。古道西北东南走向,全长230米,车辙印迹宽窄不等,深浅不一,最宽处达8.8米,最窄处5.2米,最深刻达0.41米,最浅处仅有数厘米。道上留下的车辙印迹有一车道、二车道、三车道。两车辙印迹辙心相距1.15米。

崤函古道(石壕古道遗迹)虽历经沧桑,但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现存状况与结构均与始建面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发展演变脉络明晰,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清楚,周边环境基本保存了原生状态,没有受到大的人为破坏,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称其是“历史性信息的宝贵记载”,是我国丝绸之路的一处“实物标本”,也是丝绸之路上真实、完整、原始、海内外少有的一处“路的遗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保护和研究价值”。